【獨家專欄】炒虛幣ETF有大量需要注意的地方:幣圈ETF始祖BITO有咩結構性問題?(錢琛)

投資專欄
【獨家專欄】炒虛幣ETF有大量需要注意的地方:幣圈ETF始祖BITO有咩結構性問題?(錢琛)

幣市寒冬,但大戶卻大舉進軍此戰場。龍頭如Animoca Brands、Amber、Pulsar繼續招聘DeFi人才,捕捉無效市場的溢價。身邊朋友想進場,但面對五花八門的工具,實在不知如何入手。

幣圈常見工具有五種:現貨(spot)、期貨(futures)、比特幣投資信托(Greyscale Bitcoin Trust, GBTC)、ETF及相關概念股。現貨與永續期貨(perpetual futures)當然是最直接獲取各種幣exposure的工具,但散戶通常因爲理解幣圈交易所機制費時而放棄此選項。相關股票如SQ、COIN與幣的相關性又未必夠高,未必能幫助散戶進行有效分散。至於GBTC則為場外工具,購買方式並非如場內工具般方便。最後,散戶只剩下ETF。

幣圈ETF的始祖、流動性數一數二的表表者,就是在2021年10月18日掛牌的BITO(ProShares Bitcoin Strategy ETF)。炒ETF事實上有大量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標的物、結構、交投等等,複雜程度遠比同樣在場內進行交易的股票高,可惜一般股民根本沒有這種認知,往往造成多方面損失。

首先,BITO的標的物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比特幣期貨(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Bitcoin Futures),與一般以現貨為標的物的股票ETF大有不同。股票現貨不用轉倉,自己本來已經是標的物,相反期貨有到期日,結構較複雜,價格也旨在追蹤標的物本身。因此,期貨ETF事實上比現貨ETF更難比理解。

首先,期貨ETF有轉倉(roll over)成本。由於期貨有到期日,而ETF則沒有,要維持ETF理論上永久對幣比特幣的暴露,就要不斷轉倉,過程中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交易成本,包括平台費、買賣差價(bid ask spread)、以及滑價(slippage)等等。羊毛出自羊身上,這些費用完全會由投資者一力承擔。

其次,BITO有比較獨特的高水損失(contango loss)。要理解這個概念,就要由期貨的期限結構(term structure)開始解釋。比特幣期貨有不同到期日,將現貨價以及不同到期日的合約價格連成一線,就是所有期貨投機者都要認識的期貨曲線(futures curve),曲線反映的就是期限結構。每種商品的期限結構都有所不同,基本上分成高水(contango)和低水(backwardation)。高水指愈遠期的工具價格愈高,所以到期日最遠的合約價格最高,現貨價最低;相反,低水指愈遠期的工具價格愈低,所以到期日最遠的合約價格最低,現貨價最高。一般情況下,有高水的例子有石油、黃金等等,有低水的則是股票指數期貨。

那麼,比特幣一般情況下的期限結構應該如何呢?由於比特幣的供應有限,數量已由協定(protocol)訂明,所以其本質應該是抗通脹(deflationary),換句話說未來的價格應該要比現價高,所以合理的期限結構應該為高水。

問題來了。高水期貨的轉倉,事實上是低賣高買,即以較低價錢沽出近月合約,同時以較高價錢買入遠月合約,交易後必然會構成損失,並由投資者承擔。以上的損失就是高水損失了。

第三,BITO也有一般ETF都有的管理費用,執筆時數值為0.95%,即每年你的每$100投資額都會被扣減約$1,以換取基金的管理服務,但事實上,假如你懂得運用期貨、轉倉等操作,自己也能創造ETF為你帶來的回報。

綜上所述,BITO的結構為投資者帶來大量額外成本,但據自己觀察,很多散戶都對上述概念毫不認識,以為持有BITO就等於持有比特幣,更無視大量因結構而生的損失。留意,上面的損失可能沒有FTX倒閉所造成的那樣明顯,但無視成本在投資中可謂大忌,以為這樣的損失可以積少成多,最後令本來有利可圖的交易變成剛好打和,甚至造成「倒輸」的現象。

同樣道理,上述的ETF結構分析框架其實可以在大量ETF上應用,各位不妨在投資其他現貨、期貨ETF前,先對ETF的結構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仔細計算回報、風險、以及各種成本,才真金白銀「落注」,也為晚矣。

*文章獲 錢琛 授權獨家刊登,原標題為《BITO結構性問題》。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