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專欄】大家都誤會了QQQ=高風險高回報(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投資專欄
【投資專欄】大家都誤會了QQQ=高風險高回報(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下圖整理了2021年美股主要指數及對應ETF的總報酬(以淨值算的Total Return),2020年S&P500輸給S&P500以外股票,2021年整個翻轉過來,大型股明顯好於中小型股,不過小型價值股的表現其實不差,主要是小型成長股最慘(Arkk去年會這麼慘某方面也是逆風,但它表現比小型成長股還糟),大型成長股表現最好,但大型價值股也不差。

去年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代表兩大交易所(美國上市99%以上股票都在這)的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竟然同時都輸給了美國全市場指數(羅素3000或CRSP全市場),正常來說全市場是平均,兩交易所的績效應該是一高一低,但為什麼會兩個都低呢?因為這兩個指數本來就不是「純美股」指數,裡面包括了在美國上市的海外公司股票,這其中最大宗的就是中國的N股,而去年N股的績效慘兮兮,也因此拉低了兩個指數的報酬比美股平均還低。

每年不同類型的股票報酬都可能輪流勝出,所以除非有夠好的理由,放在風險最分散的全市場指數是最合理的作法。近幾年很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因為覺得自己可以多承擔一些風險,就買QQQ來追求更多的報酬,但實際上風險是更高沒錯,但「更多報酬」是在已經買不到的過去,而不是現在買進之後,在特定交易所上市的特定類型股票,beta值與大盤接近,並沒有什麼合理理由長期報酬就會比它排除的股票要好,所以客觀來說,是承擔更多風險,但長期平均預期報酬沒有比大盤高。以去年為例QQQ的績效小輸VOO,略贏VTI,但因為波動較大,Sharpe值還是輸給VTI。未來幾年會怎麼樣不知道,但合理推測QQQ未來的 報酬/風險比 還是比較不利的。

當然如果覺得有夠多合理又很少人注意到的理據,主動判斷它有什麼特性可以超越平均而投資當然可以,這就不在上面所述之列。

*文章獲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授權刊登

免責聲明:本網刊載的所有投資意見,只可作參考用途。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本集團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2021
2021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