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中法歐三方會談各自表態 針對中國產能過剩及援俄爭議將持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歐洲三國訪問首站,於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al Macron)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會面,並舉行中法峰會和中法歐峰會,外界一致聚焦產能過剩及俄烏戰爭議題,同時結果一如所料,三方對兩大議題各自宣示立場,沒有實質的會談成果。
中歐雙方觸及「產能過剩」字眼
美國和歐盟早前分別指控中國放任產能過剩,損害美歐市場利益以至全球經濟秩序,美歐亦先後啟動針對中國個別產業涉及不公平貿易的調查,導致「產能過剩」成為熱門話題,但有關定義和是否屬實則眾說紛云。是次是繼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早前訪問中國正式拋出「產能過剩」字眼後,中法歐再次公開提及。
習近平在三方會談上,形容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他重申,中歐合作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雙方在綠色和數字轉型中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雙方應該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照顧雙方合理關切。
馮德萊恩和馬克龍在三方會談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公平貿易必須是各方對等進入市場,如有需要,歐盟已準備好運用各種貿易措施捍衛歐盟市場利益,歐盟不會接受引致歐盟去工業化的扭曲市場操作。期間,她點名批評中國不公平地補貼電動車和鋼鐵行業,摧毀歐洲同行。
拜登連任前景不明 中歐短期內均不希望關係破裂
不論是有關全球產業鏈去風險化(de-risk)、中國產能過剩的爭議,還是中國有否或如何以金融及提供軍民兩用(dual-use)物資方式,直接及間接援助俄羅斯對戰烏克蘭,兩項議題均涉及中國和歐盟的地緣戰略和經濟產業核心利益,沒有人預期中國和歐盟單靠這次會面便解決分歧。再者,中歐之間的有關分歧無法避開美國因素。
隨着中美關係惡化,美國近年積極拉攏歐盟對中國強硬,同時中國希望與歐盟的關係不太受影響,透過分化美歐來化解來自美國的壓力。拜登在2021年出任美國總統後,主動修補被前任特朗普(Donald Trump)釀成的美歐裂痕,但由於特朗普捲土重來挑戰拜登,且多項民調顯示官司纏身的特朗普在搖擺州份的支持度領先拜登,不論對中國和歐盟而言,彼此均有動機維持雙方關係穩定,減少特朗普一旦再上任後所帶來的風險。
長遠而言,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態度不太可能有任何改變,而歐盟只要一日存在歐陸派和大西洋之間的路線之爭,中歐關係一日都會在中國聯歐抗美與歐盟聯美抗中之間搖擺。歐盟在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角色逐漸萎縮,而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兩者的地緣實力升跌促成了現時的局面。